外傷性疤痕
當皮膚經歷車禍、刀割、跌倒或其他外力創傷後,即使傷口癒合了,仍可能留下不同型態的外傷性疤痕。這些疤痕可能影響外觀、膚色,甚至引起癢感或緊繃不適。外傷性疤痕的處置原則是要在受傷後,在照顧傷口的同時盡量減少疤痕的形成,就是對疤痕做妥當的處理方式。
根據疤痕的型態,可簡易的將疤痕分為:凹疤、凸疤、平疤、萎縮疤等,質地可能較正常皮膚柔軟或較硬。依據顏色又可分為:紅疤、白疤、色素沉著及色素脫失的疤痕。雖然可以將疤痕做出簡易的區分以方便溝通,但是常常疤痕都是複合式的型態呈現。因此在治療疤痕時,根據我們的經驗,須盡早介入治療,且必須依照疤痕型態與階段的變化制定治療方案,不建議使用單一種治療。以下簡易的介紹不同疤痕的治療方式:
凹陷性疤痕
是指皮膚經歷創傷後,真皮層膠原蛋白和/或脂肪組織流失,導致傷口癒合時無法完整填補原有結構,造成表面塌陷、凹陷不平。
這種疤痕的治療主要口透過雷射、填充物注射、手術治療等三種方式治療:
雷射治療
汽化/非汽化飛梭雷射: 將雷射光束分割成許多微小的光點,形成許多微小的治療區域,在不影響周圍正常皮膚的情況下,刺激膠原蛋白再生與真皮層重組,適用於一些較輕微的凹陷型疤痕。
填充物注射:
- 玻尿酸: 填充凹陷部位,立即改善外觀。
- 膠原蛋白增生劑:如喬雅露、薇貝拉、艾麗斯、舒顏萃及洢蓮絲等,注射完有體積填充效果,並會持續刺激膠原增生。
- 自體脂肪: 將自體脂肪移植到凹陷處,增加體積,並促進組織再生。
手術治療
- 真皮移植: 取其他部位自体皮膚組織,填補凹陷,增加皮膚體積,促進組織再生能力。
- 疤痕重修:將現有的疤痕切除,透過精準校正縫合或是重修的方式來重塑疤痕。讓疤痕得以重頭開始治療,來達到近似無痕的效果!
皮下剝離術 (Subcision)
如果疤痕底部有纖維化組織牽引,造成凹陷或是異常,就可以嘗試使用皮下剝離術將這些纖維化組織鬆解,同時再搭配其他治療刺激膠原增生,改善疤痕質地與紋理。
凸疤
原因為皮膚受傷後,纖維母細胞過度活躍,產生過多的膠原蛋白,導致疤痕組織凸出於皮膚表面,又分為增生性疤痕及蟹足腫兩種。
雷射治療
如為增生性疤痕,可使用矽膠片對疤痕施加壓力,預防增生的同時亦可減少血流量,使疤痕較為軟化。
飛梭雷射
飛梭雷射利用點陣式光束在皮膚表面製造許多微細、可控的熱損傷,啟動深層膠原蛋白的重組與增生。每個微小傷口周圍的健康皮膚會加速修復過程,使疤痕區域的膠原纖維重新排列,逐漸恢復較接近正常的皮膚紋理與觸感。
微針電波
微針電波是結合了微針與射頻能量,先利用細小的針頭在皮膚上製造微通道,刺激皮膚的自癒能力,再將能量直接傳導到真皮層,加熱刺激膠原蛋白收縮與新生。
平疤
治療會著重於疤痕的顏色、質地以及紋理:
針對失去皮膚紋理的疤痕,主要使用以下幾種治療方式:
雷射治療 (Laser Treatment)
如為增生性疤痕,可使用矽膠片對疤痕施加壓力,預防增生的同時亦可減少血流量,使疤痕較為軟化。
飛梭雷射 (Fractional Laser)
飛梭雷射利用點陣式光束在皮膚表面製造許多微細、可控的熱損傷,啟動深層膠原蛋白的重組與增生。每個微小傷口周圍的健康皮膚會加速修復過程,使疤痕區域的膠原纖維重新排列,逐漸恢復較接近正常的皮膚紋理與觸感。
微針電波 (Micro-needling Radiofrequency)
微針電波是結合了微針與射頻能量,先利用細小的針頭在皮膚上製造微通道,刺激皮膚的自癒能力,再將能量直接傳導到真皮層,加熱刺激膠原蛋白收縮與新生。
紅色疤痕
紅色疤痕常見於受傷過後的急性期變化,因為較強烈的發炎反應,誘發的微血管增生、擴張等,間接導致紅色疤痕的形成。而紅色疤痕除了出現在外傷,手術傷口之外,痘痘也是誘發的常見原因。
部分人的紅色疤痕在受傷後數週至數個月內,隨著發炎反應的緩解與消退,疤痕內的微血管會逐漸萎縮,紅色也會隨之淡化甚至消失。 然而,也有些人的紅色疤痕會持續數個月甚至數年,對外觀造成困擾與焦慮。這類持久型紅色疤痕,可能源於當時受傷後的發炎反應較強烈且持續時間較長,或因個人體質差異,使得發炎結束後,增生及擴張的微血管無法順利萎縮。
治療方式
預防勝於治療,受傷後,尋求專業疤痕治療,避免長時間的發炎反應,來預防發炎後色素泛紅。
染料雷射(PDL)
595nm 染料雷射在治療血管病灶有高度的專一性和安全性。不過因為要使用較高的能量,可能會造成暫時性的紫斑﹝瘀青﹞。除此之外,它的治療會有耗材因此單價通常較高。除此之外另一個局限染料雷射治療的要素在於深度。因染料雷射本身的波長較短,對於較深的病兆,染料雷射無法有效的清除。
長脈衝1064
1064nm 波長的雷射穿透力強,能到達皮膚深層。對血紅素以及黑色素皆有一定的吸收作用。雖然對血紅素的吸收率不如染料雷射,但是長脈衝的設計能讓熱能緩慢傳遞,溫和地加熱並凝結血管,而非瞬間爆破,不容易造成紫斑﹝瘀青﹞。由於這個雷射波長對黑色素也有作用,因此在治療血管問題的同時,兼具除毛或淡化深層色斑的效果,然而,這項特性既可視為優點,也可能帶來色素變化的風
脈衝光(IPL)
脈衝光其實不是雷射,而是多波長、非專一性的寬頻光。它利用一個寬廣的光譜﹝通常為 500-1200nm﹞,透過濾光片篩選出不同波長,讓光能同時被皮膚中的多種目標物﹝如血紅素、黑色素、水分子﹞吸收,進而達到治療效果。
脈衝光屬於溫和的治療,術後通常只會出現輕微泛紅,幾乎沒有恢復期也不會有太大的疼痛感。但是由於光譜廣泛,光能易分散,無法像雷射一樣精準鎖定單一目標。因此,效果通常不如專一性高的雷射,需要更多次的療程才能見效。
深色疤痕(亦稱為發炎後色素反黑)
當我們經歷皮膚損傷後除了有可能經歷紅色疤痕,也可能有深色疤痕,亦稱之為發炎後色素沉著。當皮膚在發炎、受傷或刺激後,為了自我保護而產生過多黑色素,導致局部膚色變深的現象。
治療發炎後色素沉著的原則有以下三點:
抑制黑色素生成
使用美白成分,從源頭減少黑色素的產生。
加速黑色素代謝
促進表皮細胞更新,讓帶有黑色素的角質細胞更快脫落。
保護皮膚
避免紫外線和再次發炎,防止反黑惡化。
治療方式如下:
外用藥物
對於輕微色素沉著的治療,可以考慮下列產品
- 對苯二酚﹝Hydroquinone﹞: 這是個有效、也是醫師常用的美白淡斑成分。它能直接抑制黑色素細胞的活性,但因長期使用有可能會出現副作用,因此需要醫師開立處方,且必須在醫師指示下使用。
- 半胱胺﹝cysteamine﹞:酪胺酸酶是黑色素合成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酵素。Cysteamine 能直接抑制酪胺酸酶的活性,從源頭阻斷黑色素的生成。它的抑制作用被一些研究認為比傳統的對苯二酚更強效,但是費用也更加高昂。
- A酸、杜鵑花酸: 這些成分能加速角質細胞的代謝,幫助黑色素更快脫落,同時也有抗發炎的效果,是常用的美白產品。
- 維生素C、傳明酸、熊果素、菸鹼醯胺(B3)等:這些都是常見的美白保養成分,能從不同途徑抑制黑色素生成,性質較溫和,適合日常保養使用。
- CuExo外泌體:並分所有的外泌體都具有淡化色素的效果,但是初步的研究發現CuExo外泌體對於抑制發炎及色素具有不錯的效果。是一個安全性高且不具刺激性的選擇。
雷射
- 淨膚雷射(1064 銣雅克雷射):利用低能量短脈衝雷射,震碎表皮與真皮層的黑色素,再由身體代謝排出。治療過程溫和,恢復期短,是治療色素沉著常用的雷射之一。
- 皮秒雷射: 相較於傳統淨膚雷射,皮秒雷射的脈衝時間更短,能將黑色素震得更細小,讓身體更容易代謝。同時,對周圍組織的熱傷害更小,能降低反黑的風險,效果也更佳。
脈衝光(IPL)
脈衝光其實不是雷射,而是多波長、非專一性的寬頻光。它利用一個寬廣的光譜﹝通常為 500-1200nm﹞,透過濾光片篩選出不同波長,讓光能同時被皮膚中的多種目標物﹝如血紅素、黑色素、水分子﹞吸收,進而達到治療效果。
脈衝光屬於溫和的治療,術後通常只會出現輕微泛紅,幾乎沒有恢復期也不會有太大的疼痛感。但是由於光譜廣泛,光能易分散,無法像雷射一樣精準鎖定單一目標。因此,效果通常不如專一性高的雷射,需要更多次的療程才能見效。
白疤
在傷口癒合的過程中,真皮層的黑色素細胞受到破壞,產生的疤痕組織缺乏足夠的色素,進而顏色較周圍皮膚淡,形成白疤,也是在疤痕中難度較高的一種疤痕。
雷射治療
汽化式飛梭雷射:利用將雷射光束分割成許多微小的光點,形成許多微小的治療區域,在不影響周圍正常皮膚的情況下,破壞表皮/真皮層,重新啟動傷口癒合機制,膠原蛋白新生與真皮層重組,在這個過程中,有低機率可能活化黑色素細胞的移行,讓白疤色素新生。
色素移植
從身上隱蔽部位的皮膚﹝例如耳後﹞取一小塊皮膚,使用顯微鏡將含有色素細胞的皮皮膚萃取出來再植入白疤中,讓這些帶有色素細胞的皮膚重新激活白疤的黑色素,逐漸生長出正常膚色。
